为什么陕西能出那么多作家,陈忠实,路遥,贾平凹
三秦大地,人文深厚,大唐盛世,君臣序佐,国都长安,巍巍秦岭,皇天厚土,乃华夏民族孕育之母,古时各国交流之都。这是其古时文化发达,文明进步之基。所以古风文学只能出自三秦。司马迁《史记》,西安碑林,秦始皇兵马俑。古文古风,气候温和,西抵西域,東至黄河入海,南扼川渝,北延大漠草原。这么得天独厚的古代文明,孕育了深厚的文学底蕴。然而,时移世易,星移斗转,朝代更迭,风物变迁,子孙遍布华夏各地,人口迁移。不变的只有巍巍秦岭,长安古城,黄河入海的黄沙,气候变换的曲线。古代与当代变迁,文学态势的变换,造就了三秦风,华夏缘,文学根,语言古。
顶级作家还是在金庸、鲁迅(浙江)、刘慈欣(山西)、莫言(山东)。
主要是因为西安周边取材容易,能写的多。
众所周知,黄河几字形绕开陕西,西安没黄河。
西安关中是我国最典型的“马尔萨斯陷阱”存在地区。
纵观历史:
1、明末天下大乱,首先是从陕西(时属延安府)开始,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陕西的受灾之早,受灾之重。民不聊生无以延命,只得起身反抗,所谓“天降奇荒,所以资(李)自成也。”
万历在位48年间(1573-1620年)有灾荒记载的就占25年,崇祯年间几乎连年灾荒。
天启七年(1627年),陕西发生大旱,次年即崇祯元年继续大旱,其中陕北受灾程度最重。
崇祯三年,灾区扩大到全陕。到崇祯六年,旱蝗霜三灾并至,全省大饥。
2、果然,民国18年,陕西西安关中地区再次发生大饥荒。
陕西在同一个时代里出现了璀璨夺目的三位文学巨匠,这样的现象估计早就引起了很多读者的好奇。中国自古以来,文人墨客辈出之地非江南莫属,在烟雨诗画的江南水乡里,哪怕一时并起百位宗师巨匠文学名流,众人也绝对不会讶异!因为江南就是江南,举国之下,沃土千里,但文风得天独厚者唯江南而已,历经千年传承从未有竭。再观八百里秦川,如果说江南是一位有湿气的女子,那秦川之地就是干黄黝黑的壮汉!地处内陆腹地的陕西从地形地貌和物资丰饶、山水风光的角度来说和江南差了十万八千里!一方水土育一方人,江南的性格是糯糯的,秦地的性格是顽强不屈的代表!就说路遥吧,那陕北穷沟子的苦出身一鸣惊人,凭着什么?那就是秦地之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如果深刻的去探究秦地历史沿革,我会得倒这样的结论:陈、路、贾三位文学大师同时耀眼与中国这个时代那不是偶然的现象!这也是拜秦地悠久文化积淀所赐!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绝对是最为有道理的一句名言。有点历史概念的人一定知晓,陕西做为秦国的故土,西安作为几朝古都,本身就是一块风水宝地,因为此等历史地位更是在数百年的时间里吸引过无数的文人墨客定居在此,成为此等灵气的积淀。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大地上横空出世的关陇贵族集团以儒学治家、互相通婚、相互扶持,为中华大地输送多少皇帝?多少权臣?多少武将?这般伟大的历史影响力,秦地关中自有其一份功劳。而这也为秦地的文化积淀形成坚实的基础!再往后者,新儒学在北宋拉开序幕,而圣人张载正是来自西安,晚年回到故乡创立关学流派,这才是西安在文化上最大的底气所在!江南有心学王守仁,西安有关学张载!西安不差了,秦地也有本钱了!就在不久之前的新闻上,陕西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由百位书法家手书而成,这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其实更彰显了秦地的文化底蕴的深厚!
就当代作家来说,顶级的大陆作家有莫言、贾平凹、陈忠实、余华、阎连科、毕飞宇、王安忆、韩少功、王蒙、张洁、苏童、阿来、刘震云、路遥、迟子建、王小波、张炜、钱钟书、杨绛、张贤亮、刘欣慈、麦家、铁凝、刘亮程、余秋雨、李国文、汪曾祺、梁晓声、方方、李锐、刘心武、王朔等三、四十人。我认为这其中最突出的,为贾平凹、莫言、余华、陈忠实、王安忆、韩少功、刘震云、阎连科、毕飞宇、王蒙、路遥十二位。刘欣慈、麦家虽然读者众多,影响巨大,但作为类型小说,文学性稍逊一筹。路遥在普通读者中声誉伟隆,但圈子内评价不是很高,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励志方面,但文学是写给读者看的,既然有庞大的读者群,其价值当然不能忽视。放眼中国文坛,陕西作家显得特别出类拔萃,窃以为要评选当代作家中的五强,应该是莫言、贾平凹、余华、阎连科、陈忠实,陕西有两人入选。如果评十佳,此五人另加上王安忆、刘震云、韩少功、王蒙、路遥,其中陕西占三席。陕西之所以如此突出,窃以为主要系近临效应所致,是柳青、路遥等人的示范作用激励了陕西作家。另外陕西人倔,不服输,吃苦耐劳精神好,心无旁骛,不受外界干扰,敢静心下心来一心一意搞创作,宁静致远,能干成大事,比如陈忠实和路遥,在中国作家中,资质并不是第一流的,但偏偏写出了震动文坛的佳作,其实柳青的天分也不是很高,但《创业史》足以光耀文坛。相反,作家中公识最聪明最有才气的,如王蒙、钱钟书、张贤亮等,虽然也有名作佳篇,但相比《白鹿原》《平凡的世界》,其影响力终有不逮。
忠实于读者 平凹于生活 路遙于人生
——-香烟熏出来的作品
问陝西為什麼能出那么多作家?應該再补上三个字,為什麼能出那麼多‘好作家’?回答就是,一个作家心中必須忠实于读者,体裁來自于平凡的生活,执笔寫出路遙的人生。
先說作家心中必須忠实于读者。
陈忠实对白鹿原十分熟悉,他用大半輩子蓄备和沉淀,从小做起,由低到高,长期在创作路上默默无闻,直到《白鹿原》的问世才改变了他的命运。陈的成功,主要是他立足于乡土文化,忠實于讀者,把故事讲到老百姓的心中。
要说贾平凹給人的印象比陈忠实更土。从他小说《废都》中的“此处删除××字”来吊一部分人之胃口……這可能是最土反而是最灵的手法了。但任何读过他的书的人不得不承认他的骨子裡裝滿了平民生活的故事,造就了他成为高产作家。
說起路遙,很多人首先聯想到的是《平凡的世界》。也正是他对文学事业的忠誠,艱苦的創作,用毕生的精力写出了《人生》,舞出了人生。
西安这块热士,自古以來就是人杰地灵,人才輩出,有着殷实厚重文化的根基。
从远到近来看,从轩辕皇帝開始,到中国的三大盛世之大秦、大汉、大唐,再延伸到民国和新中国,這个地方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決不是吹的。
我到珠海,遇到一位老总,他说:“我虽然没去过西安,但那里一定与一般城市不同,因为秦始皇能看上的地方絕对是天下第一了。”
自媒体用什么拍照好,怎么使用更好
自媒体现在都在用手机拍照,拍照的初衷是把美好的人与景或自然风景记录下来,只要有真实感就可以。现在流行街拍美女,拍时尚的。美女们也喜欢这种街拍效果,拍摄出来的作品都是自然的美。沒有什么能阻挡,我对生活的热爱,对远方的向往。因为梦想,所以选择拍摄远方,因为对人生有理想所以喜欢拍照。
@摄影领队老祁皋蓝山人
我是一名摄影记者,我经常采访拍摄照片和视频,我现在用的手机是华为Mate20 pro,它的拍照效果和视频效果非常好,我现在工作当中一般就不带相机,有这么一部手机就足够了,现在刚上市的Mate 30 pro就更好了,如果再配上大疆灵眸手持平衡,那简直是绝配啊!
你好,很高兴能回答你这个问题,想做自媒体,用什么相机好。
要是刚刚做自媒体的话,咱们自己用的手机就可以。之后再买一个简单的支架。等你真正要决定做自媒体了,顺手了之后你再买买一个好一点的相机。听说这个大疆相机挺好的,稳定器也特别好。
感谢邀请。
自媒体现在有两种类型:图文类型,也就是图片和文字的组合;另一种类型就是视频类型。无论什么类型,如果搞原创,就需要自己拍摄相关的图像素材。
在刚起步阶段,如果预算有限,那手机配合手持稳定器就可以开工。唯一需要注意的是:请使用拍摄功能强大一点的手机。如果对画质有一定的要求,那可以考虑小巧便携的一体式数码相机,譬如索尼的黑卡7(RX 100XII)。索尼黑卡7是一款集索尼很多优秀技术一身的产品,索尼官方对其定位于口袋的A9。其搭载2010万有效像素1英寸Exmor RS™ CMOS堆栈式影像传感器,内置DRAM芯片;等效24-200mm f/2.8-4.5的镜头;357个焦平面相位检测对焦点与425个对比度检测对焦点的组合,可以实现最快约0.02秒的对焦速度;在视频拍摄中加入了“实时追踪”和“实时眼部对焦”功能,支持视频竖拍信息记录,便于智能手机的竖屏观看,并且可外接麦克风,为Vlog视频创作提供了更多的便利。索尼黑卡序列的画质和轻便一直拥有良好的口碑,虽然其只是一个1英寸底的小机器,但其能很好的兼顾静态照片以及动态视频两方面的功能,的确是一款集拍摄和视频于一体的优秀功能机。如果对画质有较高的要求,那首推索尼A7M3。其搭载约2420万有效像素背照式CMOS传感器和新款BIONZ X图像处理器;693 相位+425 对比度对焦点对焦系统,对焦点覆盖范围达到约 93%;在机械及电子快门下高速连拍都达到了 10 张每秒;拥有非常高质量的4K和高清视频拍摄能力,支持Log和慢动作;有着出色的动态范围表现,高ISO降噪性能出众….. 总之,A7M3几乎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让我们失望,其让拍摄变的更加容易。就性能来看,索尼这款机器绝对要高于其他家同价位的产品。关于怎么使用更好,这没有标准答案。每一个玩家都有侧重点,每一种类型的拍摄都有各自的技巧和要求,不能一言以蔽之。理论上以下几点是必须的:
其一,配合说明书熟练掌握设备的操作和各项功能;
其二,相同题材的拍摄多做几次不同的尝试,包括布光、构图、背景布置等等,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和探索,才能熟练运用设备于不同的环境中;
其三,多学习和参考前辈的优秀作品,从中获取灵感和寻找自己的不足。
以上如果能给你一些参考,请给予点赞鼓励。
有哪些比较易读的名家小说推荐
1.《少年维特之烦恼》作者歌德,全篇采用书信体形式,用第一人称来描述整个故事,全文撰写了少年的不解,苦闷,渴求,幻想。这本书能够很好地引起读者的共情,将读者带入神秘的幻想世界。
2.《麦田里的守护者》“我将来要当一名麦田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玩儿,几千几万的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而我呢,就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就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是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觉得这本书是为我而写,读这本书,能让我们获得心灵上的平静,我们该何去何从,也能从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3.《追风筝的人》这本小说是男主人公阿米尔寻找心灵救赎的回忆录,描述了在阿富汗中,孩子所经历的反复的挣扎与矛盾。这本书为我们寻找心灵安定的力量,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并且要勇敢原谅。原谅曾经的过错与黑暗,光明的迎接未来的人生。我们每个人都是追风筝的人,在钢筋铁骨的城市森林中不断奔跑,我们也最终都将得到救赎。
作为中国人首推的小说,就是四大名著,《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按顺序推荐
以下是我喜欢看的不同种类的小说,都是我接触过的,推荐给各位
一、武侠类小说
1.首推金庸的武侠系列,我观看的顺序是《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连城诀》《天龙八部》《侠客行》《笑傲江湖》《雪山飞狐》《飞狐外传》《书剑恩仇录》《碧血剑》(《白马啸西风》《鸳鸯刀》《越女剑》这几本篇幅较短可随意看)《鹿鼎记》,因为受电视剧《射雕英雄传》影响所以先看的这几本,仅供参考。
2.古龙系列,我看过的小说,《名剑风流》、《武林外史》、《绝代双骄》
《楚留香系列》《陆小凤系列》《小李飞刀系列》《七武器系列》基本上这些感觉都是古代侦破加武侠小说
3.温瑞安系列,《四大名捕》系列
4.梁羽生系列,《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萍踪侠影录》《云海玉弓缘》等
5.我第一本武侠小说,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 等等,黄易的《寻秦记》《大唐双龙传》等
如何评价由董勇、王海燕、马少骅等人主演的央视热播剧《黄土高天》
《黄土高天》,仅靠这名就让人不禁从心底呤唱: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哦。是的,这是继《平凡的世界》后又一部描写陕西农村四十年的变迁改革。讲述了以“秦学安”为代表的三代农民,四十多年的奋斗历程,真实还原了农村的发展变化。
老实说,能对该剧看下去的人,都应该是有一定阅历的人。毕竟,那土得掉渣的台词、灰不溜秋的服装,在这连《惊蛰》上服装都能一尘不染,小鲜肉霸屏的当下,真的不招人待见。难怪豆瓣评分才6.9分,但我觉得,该剧真是当下难得一见的,反映农村题材的良心剧。
一、优点:演员演技在线,场景真实,尊重历史,尊重观众
男主:董勇,女主:王海燕,更有:马少骅、陈逸恒、高明等老戏骨的加持,让该剧添辉不少。据说,该剧演职员就200多位,搭建场景500多处,服装道具8000余件。可想而知,剧组为此花费的心血。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部良心剧。绝非那些有辱观众智商的垃圾剧可比。
二、瑕疵:演员外型与时代不符
该剧让人吐槽之处在于:演员外型与那个时代不符。当你看到一个肥肥胖胖的人跟你说:我这么做,就是想让大伙吃饱肚子嘛。是不是很滑稽?另外,董勇的陕西话极不标准,差不多每句话的尾音都带上“嘛”,太过刻意,让人听着别扭!
看着这个名字《黄土高天》,就觉得特别的亲切,一看就是发生在陕西北方农村的故事。看了开头的两集,真的不错,特别接地气,画面清晰,代入感很强。男人们洗得发白的中山服,蓝色条纹线衣,女人们破旧的碎花上衣,整齐的麻花辫子,五颜六色的头巾,孩子们跳着皮筋,妇女们纺线织布,男人们下田干活,宛然一幅七八十年代质朴纯真的农村生活。
就开篇红旗大队应付检查团检查一场戏,就精彩纷呈,各位主演均粉墨登场,人物性格也先显露出来了,看着特别的带劲。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高主任,一心为民,左右逢源,绞尽脑汁,让百姓吃上点白面膜,又让领导满意,做好表面功夫的张天顺支书。憨厚老实,心地善良的秦学安,心灵手巧,聪明伶俐,美丽大方的安徽姑娘赵秀娟,伶牙俐齿,心高气傲的灵芝等等。
一场应付检查团的戏,也凸显了那个年代的真实情况。作为平常百姓,他们的日子再苦,应付检查团的到来,高主任给大伙的做表面功夫的军备粮,大家也忍住饥饿,打算如数上交。家里已经很困顿的学安,还是救助了逃难而来的秀娟母女。
秀娟也知恩图报,用自己的歌声吸引了检察团到家里,表扬了学安的乐于助人。凭借着小聪明,留着检察团的人在家里吃了一段饭,也让学安的家里沾了一点光,吃了一顿饱饭。秀娟的聪慧,伶俐,勤快,乖巧也逐渐吸引了学安,也为其后面的感情的发展做好了铺垫,也成为日后学安致富路上的好帮手。
本以为就这么应付就完了,谁知立马事情就穿帮了。甘县长的一席话,让他大家看到了共产党人的真挚,老百姓诚实。贫穷并不丢人,天灾人祸不可避免,我们要的是踏踏实实的把日子过好,吃饱饭,这句话说得真好!估计说到很过电视机前的观众心坎里去了。
不得不承认,这部看似不起眼的《黄土高天》开了一个很好的头,很看好这个能量满满的剧作,和谐幽默,而不失严肃厚重,真实的反应了普通百姓的质朴,纯真,诚实,可爱,以及化矛盾与冲突为无形之中的智慧和机智。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艾青在《我爱这土地》如是写道。和艾青这句浪漫的诗句相比,纵贯40年农村改革风云岁月的电视剧《黄土高天》更偏向于写实。
该剧中,农村青年秦学安在当地领头分地包产到户后,受到他人的质问,面对众人的指责他激动地反问了一句:“你说咱们农民其实就是想不饿肚子,能过上好一点儿的日子,这有错吗?”
这句话,看似情绪,实则悲壮,多少有些类似于农民的“天问”,此中深意,很是揪心。这一点,也许只有身为农民的当事人和农民阶层才能理解个中甘苦。
“国以土为本,民以食为天”这句话大家耳熟能详。可以纵观时下荧屏,真正说出农民心声的作品并不多。细细历数,几十年前作家路遥那部《人生》算是一部,几年前陈宝国、冯远征主演的《老农民》算是一部,时下董勇主演的这部《黄土高天》亦是一部。而就几部作品的剧情和时代脉络来看,当初作家路遥那部《人生》说的是寒门学子高加林千方百计地逃离这片黄土地,《老农民》讲的是农民守护这块土地,而之于《黄土高天》中的年轻人,则立根于脚下这块热土,意欲改变这块土地,乃至自身的命运。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进步?!
《黄土高天》在央视热播后,我连夜追了12集,剧中桥段,感同身受。可以说,一部《黄土高天》,堪称一部农村改革开放史。该剧借秦学安的个人奋斗经历和打拼史,用史诗般的叙事场景描述了波澜壮阔的土地改革史。彼时,十几亿人口,八亿农民驻守农村,辛苦劳作。所以,我们用“改革开放看农村”这句话来形容中国发展之路并不为过。
纵观全剧,《黄土高天》中“三农”改革中重大的历史转折点皆有涉猎。而且,每个剧情都击中观众内心的“痛点”。农村改革变迁四十年,从最初的“大包干”到“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再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从当初的“割资本主义尾巴”到允许农民经商,从“乡镇企业”出现,到“用现代科技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以秦学安为代表的新一代农民可谓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此中经历,个人心境,非笔墨所能形容,一个普通的农民,用自己的日常行为,在农村改革之路上写下悲壮诗意的一笔。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身为史诗大剧的《黄土高天》并未囿于大情怀,而是将故事落实到每个细节,村长那个不爱种田热衷于做买卖的儿子捧回全村第一台黑白电视机,秦学安和安徽妻子开回第一辆手扶拖拉机,无论是县城电影院中播放的《少林寺》,还是农村小院中拥挤而坐观看《霍元甲》的村民,都不乏那个时代的特点。可以说,看《黄土高天》这部剧的过程,本就是诗意怀旧之旅。这样的情境,很容易让人想起曾经的农村往事,想起打拼在土地上的父辈,甚至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弹指四十年,回首一念间,从当初挨饿到喂饱肚子到改革开放步入小康之路,农民为自己的命运支招把脉,个中变化,非同小可。
说到这,不由地想起民国时期颇有理想主义的农村改革家梁漱溟先生。想当初,梁漱溟先生在民国时期提出“中国农村改造”后,在齐鲁之地试验失败时,曾经意味深长地质问“这个世界会好吗”,这个问题当时很难作答。如今《黄土高天》用影视白描的方式告诉我们:答案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