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石碑让韩国进退维谷?为何大清皇帝功德碑让韩国如此尴尬
在韩国首尔有一块石碑,是古代遗留下来的文物,上面刻的全部是汉字,而且还是表明主仆关系的汉文,韩国人不知道把它扔了,还是不扔?令他们左右为难。
大清皇帝功德碑
这块石碑名为“大清皇帝功德碑”,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叙述了韩国人当年当牛做马之事实,始建于1639年,之所以立此碑,是跟清朝崛起过程中征服朝鲜的历史进程密切相关。明朝晚期,后金崛起时,分别于1627年和1636年先后2次大规模进攻朝鲜,迫使其屈服,并断绝与宗主国明朝的关系。
在第二次朝鲜战争之后,朝鲜彻底没有了反抗清朝的能力,只能听从清朝的命令。在这样品情况下,1637年,皇太极要求朝鲜为其建立功德碑。1639年,这块建造好的功德碑被竖立于今韩国首尔松坡区的三田渡,因此又称为三田渡碑,或者松坡碑。
“大清皇帝功德碑”碑高5.7米,宽1.4米,上有螭首,下有龟趺,碑文由汉,满,蒙三种文字雕刻,主要内容是记载了皇太极平定朝鲜,给予了朝鲜恩德的辉煌事迹。对于始终愿意追随明朝的朝鲜来说,此碑是真正的奇耻大辱。
1894年甲午战争后,清朝被日本赶出朝鲜,日本人扶持主张反清独立的开化党人上台,全面清算中朝宗藩关系的遗存,例如颁布《洪范十四条》,拆除迎恩门,推倒“大清皇帝功德碑”,并把石碑埋没于地下。
日殖时期的1913年,大清皇帝功德碑被重新挖掘出来并竖立好,但此时的朝鲜已经完全成了日本的殖民地,石碑没有什么意义,因此被保存了下来。1948年朝鲜建国后,情势发生了变化,1956年,韩国李承晚政府全面亲美,认为此碑是韩国民族的耻辱,于是又把它埋藏了下去。
谁知1963年因为爆发洪水,大清皇帝功德碑被冲出地面,再度现世。但此时的朴正熙政府认为,石碑虽然是耻辱的象征,可也是韩国文化之遗产,因此将石碑又保护了起来。1983年,韩国总统将石碑移至松坡区石村洞289—3号,并且建立了石碑公园,形成今日之面貌。因此,这块功德石碑尽管是韩国人民之耻,但也是韩国历史文化遗存,石碑就在这样的矛盾中遗留了下来。
但不知,大清皇帝功德碑将来的命运如何?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在韩国有一块石碑,每次议论和关注都能刺激到朝鲜民众。现今韩国首尔三田渡地区,有一块巨大石碑,碑文刻有【大清皇帝功德碑】7个篆体汉字,碑文内容是歌颂清朝皇帝皇太极平定朝鲜并加以怀柔恩德,此碑现在是韩国一级文物受到重点保护,不过韩国民众至今都认为这是一块耻辱碑。 关于此碑来历要追溯到明朝末年,后金兴起开始对明朝发动攻势,不断与明朝军队在关外交战,而作为明朝藩属国的朝鲜则一直是清军的后顾之忧,朝鲜受明朝指派也在不断对清军进行袭扰,因此在攻克明朝之前,皇太极决定先行征讨朝鲜。1637年,清朝皇帝皇太极发动对朝鲜半岛的征讨战争,并顺利攻克汉城,平定朝鲜。朝鲜国王俯首陈臣之后,皇太极下令朝鲜国王为其修建功德碑,功德碑大小及内容完全按皇太极规定修建,并要求朝鲜国王按规定时间对功德碑进行祭奠,甚至朝鲜官员在路过此碑时,也要行三叩九拜之礼,以显示对大清臣服达到震慑朝鲜目的。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日本成为朝鲜宗主国,当时亲日派开始对此碑大做文章,并要求下令将石碑推到毁坏。1910年,日本完全占领控制朝鲜,韩国人开始不满日本暴行,又将此碑立起,以表达对日本侵略者不满。二战结束之后,此碑仍然矗立在汉城,又失去利用价值被彻底埋入地下。1963年,此碑又再次被洪水冲刷出来重见天日,被韩国政府列为出土文物保护起来。直到1983年,韩国总统下令将【大清皇帝功德碑】移至松坡区石村洞地区并在周围建立城市公园。 其实对于历史来说已经成为过去,此碑在韩国树立将近400年,韩国人纠结了400年也恨了400年,功德碑也罢耻辱碑也好,这就是真实的历史。无论韩国人怎样篡改,这块碑都见证了韩国人被外族征服对外族臣服的历史。
韩国仁宗之后的皇帝是谁
朝鲜仁宗(韩语:조선 인종 ;1515年-1545年),讳李峼(韩语:이호 Yi Ho),幼名亿命,字天胤,是李氏朝鲜第十二任国王,1544年至1545年在位。李峼乃中宗嫡长子,生母为章敬王后尹氏,中宗十年二月二十五日诞生。章敬王后在他出生后不久因血崩病逝,因此他一直都由文定王后尹氏扶养。中宗十五年被册封为王世子。中宗三十九年十一月二十日即位于昌庆宫明政殿,仁宗元年七月一日升遐,在位不到八个月。因未生下子嗣,故由同父异母弟弟李峘即位,即第十三任国王明宗。
作为韩国的末代皇帝,李坧的结局有多凄凉
韩国末代皇帝纯宗李坧,从小就亲身经历了父母惨死深受打击,虽登基为帝却无力改变朝局、饱受内忧外患与傀儡无异,本就身体孱弱,最终患上重病又抑郁痛苦悲伤,终于凄凉而死。